这里是笔墨书香的殿堂
我们吮吸着智慧的芬芳
这里有百年列五的风采
我们澎湃着中华的荣光
樱花巷铺满追梦的步伐
仲夏里书写人生的繁华
拼来了多少青春的微笑
纯洁了多少心灵的无瑕
我们携手未来
放飞年少的痴狂
我们乘着风浪
争做春天的骄傲
我们高扬理想的帆啊
梦想点燃家国的希望
今年6月26日,列五中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其新版校歌,立即引起了师生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了这所已经有着117年历史的名校身上。
117年,列五中学弦歌不断,为莘莘学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117年,列五中学坚定理想,为祖国建设发展培养了万千优秀建设者。
2016年,列五中学昂首迈进省一级示范高中和成都市领航高中的行列;2018年,漂亮大气的列五中学全新高中校区投入使用。
如今,列五中学五育并举,继续遵循着“人人都有舞台、个个都能精彩”的育人理念,致力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据了解,除了已经新建的列五中学高中部外,该校双桥校区也已经启动提档升级建设。两年后,列五中学将形成以双园巷校区为高中部、红星路校区和双桥校区为初中部的“一校三区”全新办学格局。
坚守公勇诚朴百年不移
1904年,为解决叙州府(今宜宾市)各县学子求学难题,经王俭恒首倡,张培爵(字列五)联络李宗吾、钟永光等16位志士,用17块银元创办了列五中学的前身“叙府公立中学堂”。
张培爵时为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学生,以同乡会会长身份偕友“行乞办学”,聘廖绪初为学堂学监(校长),拥隆昌县举人、乡绅郭书池为名誉校长。1906年初,郭书池先生变卖田产凑得3000银元,一次性捐赠给学校,购买马镇街14亩土地作为永久校址。1907年始,学校成为“党人(同盟会)集中及交通会聚之所”——事实上的辛亥革命“四川策源地”。在辛亥保路运动时期,学校明确提出要把“性行端谨、英勇有为”的青年培养成为革命之主力。
抗战爆发后,学校搬迁至崇宁县(今郫都区)唐昌镇,成为抗日烽火中的“实验学校”,于1939年更名为“四川省立华阳中学”,成为成都普通中等教育“成华联”三驾马车之一,也是当时全省唯一的“六年一贯制”男子中学。那时,列五中学强调抗战宣传、课外活动与科学训练并重,在育人中突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品质担当,培养出无数前仆后继、公勇报国的优秀学子。
1944年,为纪念先烈张列五,四川省临时参议会议提议,省立华阳中学更名为“省立列五中学”,并于1947年迁回马镇街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先后使用“川西列五中学”和“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校名,于1953年更名为“四川省成都第五中学”。1978年后,列五中学被列为市属13所重点中学之一,并于1984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
1994年,为了纪念张列五先生创建学校的伟业,弘扬列五“爱国益民”和“家国天下,君子不器”的优良办学传统,经校友会倡议和助推,学校恢复使用“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校名。
求实创新培育万千英才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鲜明提出了“先做人,后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会做人”,培养学生“有爱国情怀和学习能力;有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健康身心和广泛兴趣”。
2004年,吴光平,这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全国优秀大学生,满怀一腔教育抱负,从前任手中接过列五中学校长的接力棒,并在2007年兼任列五联合中学校长。
吴光平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化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抱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以人为本,文化引领,把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和成就人作为治校基石,提出“创品牌,创特色,实施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办学目标,并一直努力践行。
列五中学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升团队效能,发挥了列五中学“干部孵化母鸡”的作用。多年来,列五中学为全市多所学校输出校级干部10余人,为区域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科研引领搭平台,实施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还提出了“人人都有舞台、个个都能精彩”的育人口号,大胆改革学校机构,成立了学生活动部、学生生活部、体育俱乐部、艺术中心和科创实验中心等,定期开展学生活动,释放学生活力,激发学生个性,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和谐发展。学校与四川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了创新教育机构,依托创新实验室开展教育实验工作,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开展思维发展型课堂研究,学校成为成都市中学学生思维训练基地、领衔学校和全国思维发展联盟优秀实验学校;重视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校艺术、体育教育成绩显著,其中舞蹈《赞姆噌噌》和《拽花灯》荣获全国荷花少年舞蹈金奖,学校足球队多次代表区、市、省和国家出访和参赛,取得了冠亚军等优异成绩。
近年来,列五中学不仅向清华、北大、浙大等顶尖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更是培养出了三夺空军“金头盔”奖并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的蒋佳冀、抗震英雄李月、象棋世界冠军郑惟桐以及影视明星李易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时代英才。
吴校长先后获得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名校长、成都市特级校长等荣誉称号,以无悔的年华和智慧汗水,兑现了“列五中学是一所来了就不想走的学校”的情怀与诺言。他说,列五中学将继续推动“重点”向品牌转向、质量向特色延伸、优质向品质升华,努力实现“培养型、学术型”的高中发展目标,让列五这块“泽荫千秋”的育人沃土成为充满英烈灵魂、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的新时期的一流名校。
五育并举书写新的辉煌
近年来,列五中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鼎承办学传统,涵养学校文化,全面立德树人,多元争优创范。据了解,多年来学校高中招生一直维持在较大规模,本市城区招生计划均在9—11个班,为成都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学位。
列五中学强调要“办优质的学校、办品质的学校”,将学校定位于“高质量、有特色、可示范的学校”“传统优良、文化厚重、氛围浓郁的学校”“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多元发展的学校”,努力办成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基础、能不断激励人生和始终引以为荣、能让人有着美好回忆和充满精彩故事的学校。学校涵养了“让学校成为人人绽放的花园、学生幸福的乐园、师生精神的家园、文化浓厚的书香园”的学校文化。
在实践中,列五中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正确育人观,在培养学生的实际中坚持“立身——以德为先、独立人格、高尚品质;做人——有用之人、有趣之人、幸福之人;成才——社会贡献、职业素养、多元特长。”他们以“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优生,多一个标准就多一个人才”的多元评价方式,重塑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多元、和谐发展,更好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品质优良、学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列五中学以构建“养正德育”生态为切入口,构建多元课程为着力点,不断深化课堂教改,大力改进德育工作。他们通过编制《成都列五中学德育序列》,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心理和个性特征,分解细化培养目标,从初一到高三年级进行序列设计,制定详细、具体的德育教育和德育活动方案,实施年级德育序列。不仅实施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编制《高中生职业规划讲义》,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还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评价档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始终在课堂。列五中学全面开展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研究,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
列五中学大力推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成都市首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已建成生化创新实验室,依托川大、理工大、成都大学资源,采取“高校教育+高中教育”相结合模式,编订校本教材,开展创新课程,积极培养创新拔尖后备人才。
新时期的列五中学认真践行着自己提出的“人人都有舞台,个个都能精彩”的育人理念,大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形成了“做人为先,多元发展,品质卓越”的办学特色,切实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的重要思想。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奋进不息!成都列五中学已走过了辉煌灿烂的一百年,列五中学更将目光瞄向了下一个百年。在列五精神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党委将带领全体列五师生昂首阔步,勇往直前,扬帆远航!